«弓箭与少年»课程纲要
来源:杭州弓协    作者:汪晋    发布时间:2022-06-16 16:56:27    182 次浏览

«弓箭与少年»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 一、课程总体目标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射艺是中国民族体育、艺术和文化的合体,包含了对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励炼的哲学内蕴。它不但要求射手要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还要求射手在德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对力量美与准确美的向往和享受,最终融化成为对真理的追求和崇拜。

未来几年,将牢记初心,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政策,开展全民体育,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得独特功能。有计划地增设更多弓箭射艺公益课堂,确保本地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举办以杭州为中心的世界级弓箭比赛,打造杭城特色体育项目和文化品牌。

二、课程基本理念

《弓箭与少年》是以弓箭习射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启蒙课程体系。

孔子日“射以观德”,盖因射应以人格与品德之培养操守及价值之形成为第一要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与“德智体”并列,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古代的“习射”给我们以启示。所谓射,就是带有传统价值观的射箭技艺。

《礼记丶射义》载“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号矢审固。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古人十分注重“由艺入道”,因“射”具有对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锤炼的哲学内蕴,故其主要价值之一便是通过对射艺技术与礼仪的学习,引导学生沿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层次,不断推动传统人文关怀走向更高的精神层面。通过射艺实践,将儒家“主敬”的思想融入射艺训练,将“射者正已”的观念根植于处事,待人、接物之上,从而塑造懂礼节、知进退、具有强烈人文情怀、健全人格的现代青年学生。在儒家“射以观德”等思想理念的指导下,让青年学生充分感悟,传承中华民族谦让、仁爱的传统美德,这对于形成正直向上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推广弓箭习射,提倡射以明志、射以修身、射以养德的文化观点,由艺入道,由道修学,让青少年通过弓箭习射的过程,学习到,领悟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并形成中华少年正确的人格与品德,价值及操守。

二、课程阶段目标与内容安排

课程 内容 目的
射以知礼 1、礼是态度 学会中国传统抱拳礼及含义
了解君子之争及争的态度
2、君子六艺及礼的重要性 学会先学礼再做事
3、礼是我们对人的态度 学会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
4、礼是我们做事的态度 以礼待事,端正学习态度
5、礼是自己对自己的态度 自己对自己负责,自我要求,自我约束。
射以明志 1、志是志向、目标 理解目标的含义及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目标 学会制定正确的合适的目标
3、实现目标 学会使命必达,合理拆分目标
射箭之先 1、射箭及做事需要的准备 了解做事的外在准备和内在准备
2、形端的含义及意义 学会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自己内心的端正
3、志正的含义及意义 了解到做事结果的好与坏并不能动摇我们最初要实现的目标
4、凝神的含义及意义 学会投入精力只做一件事
5、静气的含义及意义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6、心如止水的含义及意义 学会坦然面对结果,宠辱不惊
箭阵 1、团队的力量 了解箭阵的来源,学会依靠团队的力量
箭阵基本要求:轮射、齐射
2、团队的大目标和小目标 培养团队意识,确保大方向,不做无用功
箭阵基本要求:锋矢阵、燕尾阵
3、团队的配合 学会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箭阵基本要求:甲乙列进退
4、团队的状态 学会调整自身状态及积极带动身边人,增强凝聚力
箭阵基本要求:长蛇阵、转轮阵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评价方案

  • (一)课程评价原则
  • (二)课程评价方法
    • 1、学生课程参与度:课程参与过程中坚持不懈,不随意放弃或更改,善于倾听,积极练习,维持秩序。
    • 2、学习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竞赛、等形式展示
    • 3、采取量化考核制:一是学习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进行成长考核。三方面因素以过程和结果为主,学时考核为辅。

二、实施建议

  • 1. 学生课堂上每学习一个新的技巧,课后应配有相应的练习,帮助其巩固和掌握。
  • 2. 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学生是否都以掌握课堂上所授的方法。活动课程重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在课程中动手动脑,取得对射艺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时,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给予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的机会,不在于教师怎么去教,更重要是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
  • 3. 要鼓励每一个孩子,不论方法是否掌握透彻,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多以鼓励表扬为主。